中銅網

臺灣城市印象:坐著捷運悠遊臺北

記得剛到臺北的第一天,朱學恆就說,這裡生活很方便,捷運能夠很迅速到達吃喝玩樂的地方。剛開始還不以為然,直到在臺灣呆了四天後,深有體會,的確如此。 今天,準備看圖說話,跟著我悠遊臺北吧。

臺北捷運類似上海的輕軌和地鐵,四通八達。主要有三條線,淡水到新店的淡水線(紅),昆陽到永寧的板南線(藍);中山國中到動物園的木柵線(黃)。這次我們選擇住在木柵線南京東路站的兄弟大酒店,就是為了出行方便。來的第一天買了悠遊卡,類似上海的交通卡,每張500元臺幣,內含可用金額400元及押金100元,可以在車站或者任何便利店充值。目前的外匯牌價是1元人民幣=4.3元臺幣。

也許是臺灣人天生的脾氣,說話慢吞吞,嗲兮兮,生活節奏不會很快。大部分時候捷運的人流不是很多,每個人都會有足夠的空間呼吸。就算上下班高峰,也會增添多部列車,以分散客流。總體感覺,捷運沒有上海地鐵站的現代感,但更方便。每天,我就揹著行囊穿梭在熱門車站附近。

  

車站內和列車裡商業廣告比較少,主要都是些以資訊、公益和人文為主題的海報。印象最深的是,有專門的夜間婦女候車區,頭頂上有攝像頭的監控。捷運公司自己舉辦的“心”文化,從讓座開始。以及正在舉辦的臺北文學節“寫一封信給後來的你”和“徵集臺北私房景點”。

 

大的捷運車站裡面有很多特色小店,書店、咖啡廳、美食街、化妝品店、禮品店等等。熟悉的Starbucks出現在臺北的大街小巷。故宮博物院的館藏複製作品在臺北車站展出,用兒童的語言和卡通的設計為小朋友講述故宮週末晚上發生的故事。

  

體驗一個城市的文化,不只是它的旅遊景點,更重要的是人們的日常生活軌跡。初到臺北,看到的建築物當然不如上海的現代化和國際感,但是當我穿過一個又一個的巷子和街道後發現,原來臺北的風情和故事全都藏起來了。 

 

巷子裡隨處可見的是臺北美食餐廳,還有學校、書店、教堂和咖啡館。大部分的學校建築物都很古樸和莊重,門口都矗立著蔣介石先生的雕塑。也許是誠品就代表著臺北的文化,其他書店的格局和裝飾都很類似,簡單而雅緻。

 

驀然,在一個路邊發現了臺北最大的摩門教教堂。再拐個角,路過兔子聽音樂,走進黑潮咖啡廳,點了加奶油的榛果拿鐵,隨手翻閱7月的臺北文化快遞,於是決定次日去南海劇場看一部親情人倫限制級音樂劇《阿姨》。接下來在黑潮的幸福時光,就是品味廣告創意人許舜英的《I'm not a catalogue》。準備在臺北看完,回去和夥伴們共享。

 

寫到這裡,肚子好餓,那就推薦些吃的。到臺北的第二天,在美麗的太妃糖凱洛組織下,見到了眾多的部落格首領,談的最多的恐怕就是吃了。這些牛人們推薦了好多好吃的臺北美食和餐廳。唯有說到牛肉麵,大家眾說紛紜,據說有10個人就會有11個牛肉麵館的推薦,其中一個人實在分不出伯仲,只能說兩家,呵呵。 在凱絡的建議下,前往靠近永康街的老張牛肉麵館,那個味道真令人回味無窮。湯汁鮮美,牛肉香嫩,麵條筋斗,還有好吃的酸菜作為輔料。

  

來到臺北,魯肉飯是絕對不可以錯過的。無名小站的Charles強烈推薦了小南門的金峰魯肉飯,剛好位於中正紀念館4號門的出口處。環境一般,人滿為患,有點類似大排擋。午飯時分,我點了中號的香菇魯肉飯、白灼空心菜和豬肚湯,共臺幣100元, 那個味道,真是太太太美妙了。飯後再來一個拉拉山的上海水蜜桃,吃起來香氣濃郁、美味多汁。

到了晚餐,餘香未了,於是我發現了另外一處雅緻的魯肉飯餐廳鬍鬚張。據傳,他們家的碎滷肉,是加上醬油、冰糖、蒜頭、紅蔥頭等配料,用慢火熬製5個小時左右,有專人每15分鐘攪拌一次,最後濾出豬油而乘出碎滷。魯肉飯就是用秘製的滷肉末調在白米飯上,哇塞,香甜不膩,入口即化。讓我想起,小時候奶奶經常做的紅燒肉汁拌飯。

 

坦白說,鬍鬚張的食物沒有金峰的美味,但是生意卻比金峰做的更大更廣。讓我驚訝的是,這個鬍鬚張竟然和臺北潮人雜誌Medicine聯名合作做雜誌,誓把臺灣魯肉飯推廣到年輕群體和國際市場。它賣的不僅僅是秘傳產品,更重要的是一種服務,一種標準,一種文化,這就是品牌的價值。